南京五中“校园歌手”赵良璋,平均年龄不足20岁的“晓庄十英烈”,被称为“雨花台最后一位烈士”的东南大学学生成贻宾……在南京的校园里,雨花英烈留下了多处足迹,以雨花英烈精神为代表的红色文化,是南京宝贵的红色“传家宝”,也是哺育青少年成长成才的精神食粮。近年来,南京市把雨花英烈精神等红色火种广泛播撒在南京的大中小学校园,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日前,“雨花英烈精神与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学术研讨会暨百年党史及革命精神融入学校思政教育创新论坛在南京召开。来自全国多地的知名红色文化研究专家学者、江苏各地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雨花英烈研究会学者齐聚一堂,探讨如何进一步彰显雨花英烈精神的时代价值,更好地让红色文化进入高校思政课程体系。
遗存:南京校园里,雨花英烈留下多处足迹
雨花英烈中的大部分人都属于“天之骄子”。雨花台烈士纪念馆统计数据显示,雨花英烈群体中近70%的人都接受过高等教育,其中就包括就读于金陵大学的刘重民、石璞、黄叔雷、陈景星等人。雨花英烈大多在最美好的青春年华牺牲,平均年龄仅30岁,如年仅16岁就在狱中写下家书,视死如归的晓庄附属劳山中学地下团支部书记袁咨桐。
袁咨桐
如今,在南京的大中小学校园里,依然留存着不少和雨花英烈相关的遗迹。八九十年前,还是青少年的他们意气风发,他们在这里读书启蒙,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并最终走上了革命道路。
东南大学作为一所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百年名校,与雨花台有很深的历史渊源。革命时期,无数东南大学师生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挺身而出,成贻宾、程履绎、顾衡、文化震、钟天樾、成律、吴光田、黄祥宾、李林泮、陈朝海、王崇典、齐国庆等10多位雨花英烈,更是将鲜血洒在了这片土地上。在南京解放前4天牺牲的烈士成贻宾,被称为“雨花台最后一位烈士”。新中国成立后,在东南大学杨廷宝与齐康教授的主持下,设计了如今的雨花台烈士纪念馆和核心纪念区。
在南京北郊晓庄的劳山脚下,静静矗立着一座晓庄革命烈士纪念碑。墓碑上刻着的汤藻、叶刚、石俊、谢纬棨、袁咨桐、沈云楼、郭凤韶、姚爱兰、胡尚志、马名驹“晓庄十英烈”的英名。10名烈士牺牲时,平均年龄不足20岁。其中,最小的袁咨桐牺牲时年仅16岁,他也是雨花英烈当中,年纪最小的一位。
赵良璋
80多年前,南京五中的校园里,有一名英俊少年格外引人注目,他不仅成绩优异,而且工于音律,是小有名气的校园歌手。他就是雨花英烈赵良璋。赵良璋出生于南京六合一个贫民家庭,很有音乐才华。他曾以“野雪”为笔名创作了《假如我为真理而牺牲》《囚徒之歌》《我们越亲近了春天》等抗日歌曲,在我国西南一带流行很广。
诞生在南京这块热土上的雨花英烈精神,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跨越时空,永不过时,是砥砺我们前行的精神动力,也是高校思政课的重要内容。南京市雨花台烈士陵园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赵永艳表示,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应充分发挥红色资源、革命精神在党史学习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推动雨花英烈精神学理研究,推进革命精神更广泛更深入融入学校思政课程,向党的百年献礼。
现状:大中小学课堂上,红色火种被广泛播撒
雨花英烈原创歌曲进入小学音乐课堂,弘扬雨花英烈精神成为大学公开课,升旗仪式上请来英烈同窗勉励莘莘学子……近年来,南京市把雨花英烈精神等红色火种广泛播撒在南京的大中小学校园,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效果显著。
“信仰是一盏指路明灯,照亮共产党人前行方向;信仰是一团燃烧火焰,激励奋斗者发奋图强……”今年3月15日,在巍峨庄严的烈士纪念碑下,来自雨花台区实验小学的100名少先队员,用稚嫩的童声演唱了献礼建党百年主题MV主题曲《信仰》。雨花实小毗邻雨花台,红色文化积蕴深厚。近年来,该校以“传承雨花英烈精神”为主题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学校有12支“英雄中队”,其中有10支“英雄中队”是以雨花英烈命名的,包括邓中夏中队、恽代英中队、孙津川中队等。学校还邀请党史专家讲述雨花英烈生前故事,开展教唱雨花英烈生前原创歌曲活动。
小行小学学生在课堂上用情景剧讲述雨花英烈故事
岱山实验小学早在2018年就与雨花台烈士纪念馆签订了《信仰的力量—雨花英烈精神》小学生品格教育系列课程合作协议。几年来,这一课程已经成为六年级的学生的校本必修课。每到寒暑假,孩子们就会在家长的带领下,走进雨花台烈士纪念馆,认真学习英烈故事,感受信仰的力量。每位学生还要完成《信仰的力量——雨花英烈精神研究报告》,在全校晨会展示学习研究成果。 校长郭卫星说:“通过学习研究,孩子们对雨花英烈事迹有了深入了解,能结合当下的生活认真理解信仰的力量,并能在学习生活中传承雨花英烈精神。”
雨花英烈中有不少是东南大学校友。2019年9月,“在雨花英烈精神的激励下前进——东南大学一代青年的红色记忆”展览在雨花台烈士陵园开展,展出了10多位雨花英烈校友的感人事迹,以及当代大学生在雨花英烈精神勉励下,追寻理想信念的故事。当年12月7日,东大四牌楼校区还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升旗仪式,成贻宾烈士的同学、曾任东南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教授的周鹗来到现场,向同学们讲述了70年前他和烈士并肩参加革命斗争的热血岁月,寄语大家要“永远跟党前进”。东大人文学院的学生魏嘉仪表示:“70多年前,雨花英烈校友们和我们的年纪差不多大,他们少年立志,信仰至上,坚韧不拔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小行小学的孩子们唱起雨花英烈写的歌曲
雨花英烈研究会会长、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跃说,“早在2018年,我们就把雨花英烈精神引入南师大的思想与政治课课堂,课名就是《雨花英烈精神与新时代价值》。在讲授雨花英烈精神时,老师们会把它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强国、文化自信等结合在一起,进行融会贯通。学生们的反映非常好,他们在思政课上系统地听了课,回过头再到雨花台来感受英烈事迹,会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和感受”。
如今,在南京的大中小学校园,各种传承红色文化的活动层出不穷,有声有色。如莫愁湖小学在音乐课上教唱雨花英烈赵良璋的原创歌曲,并通过查找史料等方式,揭开了70多年的未解之谜,找到了赵良璋原创歌曲的填词人“海燕”——潜伏英雄薛介民;小行小学挂牌雨花台烈士纪念馆“红色文化进校园”馆校合作项目实践基地,推动爱国主义教育内容有机融入小学学科的课堂教学、德育教育之中;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携手雨花台烈士陵园管理局编撰了15万字的《雨花英烈精神》思政课程教材,为雨花英烈精神进省内高校、进思政课堂奠定了理论基础;南京林业大学本科生以雨花英烈为题材自编自导自演了音乐情境剧《信仰之歌》;南京理工大学成立了大学生雨花英烈精神宣讲团等等。
观点:将雨花英烈精神融入大中小学思政教育
在4月24日举办的“雨花英烈精神与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学术研讨会暨百年党史及革命精神融入学校思政教育创新论坛上,多名“大咖”畅所欲言,探讨如何更好地把雨花英烈精神深耕厚植进校园沃土。
南京大学生手持纪实文学《雨花台》致敬先烈
南京晓庄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朱智武说,为了促进英烈精神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学校组织编写了校园特色鲜明的读本《晓庄十烈士传》《青春永铸·晓庄十烈士传》等;为了真正达到入脑入心,晓庄英烈精神研究会自主研发教材和创新方法,采取网上网下讲授与寻访相结合,利用课堂讲授、案例分析、专题研讨、实际调研等等立体化教学方式,使之成为目前学校最受欢迎的课程;聘请专家开展红色文化育人研究和红色资源开发应用研究,系统挖掘历史资源,彰显英烈精神,在晓庄学院学报开设雨花英烈精神专栏,定期出版相关的研究成果。此外,2006年南京晓庄学院雨花台烈士纪念馆志愿者服务队成立,15年来500多位大学生在节假日走进雨花台参观讲解,服务对象达百万多人次。每年晓庄学子都在全国各地开展雨花英烈足迹寻访工作,得了许多有价值的第一手资料,使得英烈精神变得可感可触。
南京大学生当起雨花台“小雨滴”志愿者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王智介绍了学校近年来在课堂中融入雨花英烈精神的探索。比如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一堂课当中特设《雨花英烈精神》专题。多渠道“引进来”“走出去”传播雨花英烈精神,如开设不定期的讲座,包括党校教育、培训班等等,去年还在全国性的学术论坛上做了关于雨花英烈精神以及革命精神的主旨报告,带领师生到雨花台现场参观学习等。
井冈山大学原校长张泰城教授认为,雨花英烈精神等革命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要创新教学理念和方式,在教学过程中,要着重把受众的情感、感受和红色文化知识教学融合在一起,比如现场教学、体验教学、情境教学、案例教学、访谈教学等,让学生情感受到冲击、心灵受到震撼、思想得到升华。“必须把逻辑和激情结合起来,比如通过唱革命歌曲让学生回到当初那个年代和革命者‘共情’。”他提出了“激情教学”的概念。他还认为:“有时候感性的东西,可能会比理性的东西更深刻。”他以红军在长征路上“半条被子”的经典红色故事举例,当时3个女红军住到老百姓家里去,这家人很穷,没有被子。走的时候女红军把自己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一半留给老百姓。老百姓很感动,说,“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
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胡大平认为,雨花英烈精神进校园,很重要的一个问题是践行问题。“应该启发学生,怎么样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下,把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扛到肩上。这样的话,雨花英烈精神会在新时代被赋予更新的内涵。”
南京市教育局高师处处长王宾说,在中小学进行党史教育,将雨花英烈精神等革命精神融入到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过程中,是事关国家未来发展的头等重要大事,是非常必要的,也是非常紧迫的。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红色文化是青少年成长成才非常丰富的精神营养,对于塑造青少年正确的、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他还提出要从课程建设、师资培养、基地共建等方面来逐一实现。
通讯员 张璐 周菲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