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金山新闻
关注

博物馆中的清明节│文物与非遗技艺中领略南京民俗

紫金山新闻
2021-04-04 20:17

清明时节,在祭祖、踏春之余,走入南京各大博物馆,也能邂逅清明的各种民俗。博物馆中的清明节,不仅融入在各种体现金陵文化的文物之中,更与各种活动相结合。在源于六朝的茶文化之中,体验民俗风情,也在风筝的趣味中领略南京非遗的绝活。

文物中发现金陵茶文化之最

清明,于仲春与暮春之交,万物吐故纳新,清洁明净。中国自古就有清明饮茶的民俗习惯,而“茶”是流淌在金陵人血脉中的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这清明的春光中,南京湿润的气候极有利于茶树的生长,而这座城市从古至今也流传下诸多相关的民俗文物与故事。

“ 以茶代酒、以茶待客、以茶祭祀等民风茶俗,最早便是源于六朝建康。”茶文化专家葛长森曾将自己多年的研究融入《金陵茶文化》一书中,东吴末帝孙皓纵情放任,昼夜摆宴,酬酒无度。有一次,他在宴会上强行规定在座的人,至少都得喝酒七升。每次斟满杯后,举杯一饮而尽,喝不下去者就硬灌,“当时,官至侍中、领国史的韦躍也参加了宴会。他受到后主孙皓的宠信,但不会喝酒,酒量不过二升。孙皓对他特别优待,暗中赐给他用茶来代替酒。到了东晋及南朝时期,茶叶生产在以建康为中心的长江下游、东南沿海地区发展起来。东晋的有识之士,提倡‘以茶养廉’,南朝的清谈家从好酒转向好茶,茶文化初见端倪。”

青釉莲花纹盏托青釉莲花纹盏托

日常使用的炊煮炊器,特别是用作饮酒以后再来用作饮茶,严重地影响到茶的味道。随着饮茶推广和人们对茶的认识深入,到了六朝时期,专门化的茶具从食具、酒器中独立出来。

“在南京出土的六朝文物中有不少陶制品,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风俗习惯。”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1973 年南京六朝墓中,出土的陶制品有五六十个器物种类,有生活器皿、日常用具、仓厨明器、俑类及魂瓶等。其中,就发现有带托盘的青釉茶盏。”

 东晋·青瓷鸡首壶 东晋·青瓷鸡首壶

六朝博物馆的“六朝小茶人赛”举办多年,以“茶”为媒结合六朝文物以及六朝故事,让孩子们看文物、听故事、学茶礼,浸润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中。“随着东吴、东晋饮茶风尚的兴起,鸡首壶从壶、罐中派生出来,又随着南朝饮茶的盛行趋向成熟。从晋代一直到隋朝,茶壶的流子(嘴)都是作鸡头状,直到唐代以后,茶壶嘴才以短颈小流代替鸡头饰流。随葬品是墓主人生前生活习惯爱好的反映,鸡首壶作为茶具放入墓室中,这也说明南朝时茶具已开始从酒器中分离出来了。”如今,最早的紫砂茶壶还藏入南京市博物总馆。“1965年,在南京中华门外马家山油坊桥明代嘉靖十二年(1533年)司礼太监吴经墓中,出土了一把紫砂提梁壶,根据墓志考证,这是唯一有绝对年代可考的明嘉靖早期紫砂茶壶。”博物馆相关工作人员介绍。

最早的紫砂茶壶最早的紫砂茶壶

此外,宋代初年,金陵开设了我国南方最早的茶馆;明初朱元璋下诏罢造团茶,改产散茶,制茶技术和饮茶风习都发生了划时代的变革,其饮茶方法一直延续至今。

展览与活动中寻非遗风筝

“杨柳青,放风筝。”是老南京的俗语。清明寻春,除了味美的野菜,就是体会踏青与放风筝的乐趣。诗人李白在金陵,写下了我国历史上最早以名茶入诗的诗篇——《答族侄僧中孚玉泉仙人掌茶并序》。而“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的名篇,就是清代诗人高鼎笔下的放风筝之景。

风筝的历史十分悠久。“据说,世界上第一个风筝是春秋时代的著名工匠鲁班用木头制作的,当时还有竹做的风筝。汉代出现纸制风筝,叫‘纸鸢’。”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南京的风筝又叫“金陵纸鸢”,清明节期间,南京市民俗博物馆则在一场清明寻春活动之中,带着孩子们一同体验古法风筝的绘制,学习老南京的历史及传统习俗。

南京市民俗博物馆中不仅常有“金陵纸鸢”的展览,南京市级非遗传承人、曹氏纸扎艺术第五代传人曹红学就将工作室安置在了博物馆之中。除了《红楼梦》,对风筝情有独钟的曹雪芹还写了本《南鹞北鸢考工志》。曹雪芹在书中将以往流传和自己创制的风筝绘成图谱,并编成通俗易懂的工艺歌诀,便于后人学习、研究、传承。此后,很多制作风筝的名家所用图式,大都出自《南鹞北鸢考工志》,形成了“曹氏风筝”流派。

工作人员介绍:“南京风筝上有狮子的图案,南京话中‘狮’与“世”同音,四只狮子则寓意四世同堂。而风筝上的猫与蝶谐音耄耋,寓意长寿。”

南报融媒体记者 王婕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