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金山新闻
关注

超130件展品免费参观,来玄武品一品南京的“年”

紫金山新闻
2021-01-20 17:21

夏朝人如何过新年?春节放假7天最早始于哪个朝代?正月初五为什么有吃饺子的习俗?即日起,明孝陵博物馆新春民俗文化展正式对外开放,除讲述各朝春节年俗外,还将展出超130件与牛年相关的国画、春联、书法、非遗等作品,邀市民游客于年节来临之际,共品新春年味。

1月20日上午,记者来到明孝陵博物馆展馆。甫一进入,展馆内红彤彤的展陈布置映入眼帘,火红的年味也铺面而来。据明孝陵博物馆相关负责人介绍,展馆大致分为春节习俗溯源、春节年俗日历、明代南京年俗大观3个展区,此外还有以“牛”为主题的画作展区。

春节的溯源,可至数千年前。夏朝时,诞生了表示庄稼成熟的“岁”;到西周时,“岁”演变为“年”。每个“年”的开始,华夏先民便举行“腊祭”仪式,祈求来年丰收。在汉朝时,有了“正月初一是新年”的说法;魏晋南北朝时期,有了新年燃放爆竹的习俗。

到了隋唐,春节成为了“法定节假日”,新增了上元节放灯、观灯的习俗;直至宋朝,雕版印刷术使年画娃娃蔚然成风,火药技术让爆竹晋升为“炮竹”。明朝时,除夕贴桃符、红纸写春联、新年吃饺子成为一大风俗。在南京地区,还有焚纸马、投名剌、吃欢喜团、抖空竹、点万岁灯、送麒麟灯、走百病等丰富多彩的活动。经年传承,不少年俗还流传至今。

数千年的岁月流转,也沉淀了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记者注意到,场馆内还展出了数件与新年有关的非遗作品。据玄武区文化馆相关负责人介绍,这些作品均来源于玄武区非遗项目的传承人,大都结合牛年新春主题创作而成,传递新年吉祥喜意。

在老南京人心里,过年离不开攒鸭子、磨豆腐、爆玉米花,小巧的微型榫卯结构木作,将老南京的年味记忆一一“复刻”;以刻刀为“笔”竹片为“纸”,金陵竹刻以梅、竹等为主题书写古韵新风。

典雅的配色、吉祥的图案,一幅幅妆花云锦传递丝线中的美学;牛首雪白,牛身红艳,缤纷的色彩与憨厚的神态汇合成了生动的泥塑“牛”;细腻的瓷片上,以钻石勾勒出远山近水,挂上红色绸带自成一景。

除了传承人“各显身手”外,还有一些学子也纷纷贡献出了自己的“年味”创意。有人以黏土捏出了彩色的年兽,有人设计了“瑞犬报春”的小品。

还有人别出心裁,以大蒜为刘海、葱为眉毛、韭菜杆子为耳朵、饺子为眼、鱼为鼻、肉为嘴唇,将这些初七吃的食物与三星堆青铜器造型结合,塑造出《青奇初人》这一作品,既传递年味又创意满满。

据悉,明孝陵博物馆新春民俗文化展将从腊八展出至正月十五,为期月余。市民游客佩戴口罩、出示健康码后,可入馆免费参观。

通讯员 王珊

南报融媒体记者 邓露洁

摄影 邓露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