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金山新闻
关注

“全面小康百家谈”走进六合分享小康故事——科技文化铺就全面小康路

紫金山新闻
2020-10-30 17:53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也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为展现和总结南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程和经验,10月30日,“全面小康百家谈”活动走进六合,胡斌、王光、周强和郑雪锋四位六合区市民代表,与大家一起分享他们用科技和文化铺就全面小康路的幸福故事。

“从身边故事,看全面小康。”本次活动由南京市社科联、南京报业传媒集团主办,六合区委宣传部、六合区社科联、冶山街道协办,龙虎网承办。

活动现场。南报融媒体记者 宋广玉摄活动现场。南报融媒体记者 宋广玉摄

农民画 描绘小康新风尚

在六合的农家院墙上,随处可见色彩鲜艳、风格鲜明的农民画,生动展现了农民朋友日常劳作场景,让人忍不住驻足欣赏。六合区冶山街道文体服务中心主任胡斌说,六合农民画是南京民俗绘画艺术,起源于1976年成立的一个民间美术爱好者小组。到了1985年,乡文化站举办了为期一个月的美术创作培训班,在此基础上率先成立了全市第一家农民画协会。

不过,受边工作边创作、边务农边创作的模式影响,农民画创作者没有形成规模。加之一部分农民进城务工,流失了许多创作人员,农民画一度陷入了困境。“在相关部门的支持下,冶山街道已经有了30多人的创作团队。”胡斌说,现在,六合农民画已创作优秀作品1000余幅,在国内外参加了30多次不同规模的展览,还有15幅作品被中国美术馆等单位收藏。“农民画已经成为六合的一张名片,让传统民俗文化焕发出新的魅力,不仅书写着乡村振兴的新思路,还走出了一条农旅融合的新路径。”他说。

高科技 发展小康新农业

金秋十月,又是一年丰收季。六合的水稻长势正好,稻谷飘香,村民们正抢抓晴好天气,收割稻子。这样的丰收美景离不开农业科技的发展。来自皖西北贫困乡村的王光,毕业后进入太仓农业局的科研部门工作。“当时我看到中国游客疯狂抢购日本大米,我就想,难道我们就种不出好米?”得知南京艾津公司有几名大学生正在技术攻关“超日标”优质大米,王光下决心丢掉“铁饭碗”,开始自主创业。

农业生产是农村发展的根本,王光和他的团队开始为农村小康注入科技力量。通过技术研发、集成和应用,王光团队为六合农业生产提供一线技术服务,采用精准植保、科学用药,实现农药减量35%以上,产量增加10%以上,为农民每亩节本增收200元。多年来,团队为1000多个种植大户和家庭农场创造近1亿元效益。

现代化 谱写小康新生活

蔬菜大棚生产基地、无公害种植技术、社区配送送货上门......在六合区钱仓村,有一群人,打造了一条现代农产品产业链,变传统农业为创业致富的“沃土”。钱仓村党总支副书记、雄州街道团工委副书记周强说,2011年,作为大学生村官的他牵头成立了田原牧歌农业公司,统一收购农产品,为农民提供就业岗位。

“以前农民种菜也就是自己家里面吃,有的会拿到菜市场售卖,收入比较低。”周强说,公司成立后,不仅为农民打通销售渠道,还会不定期地组织专家举办讲座、培训。农民种植技术提升了,种出来的菜产量提升了,质量也提升了。“大家的生活明显变好了,许多人都在城里买车买房,过上小康生活了。”

田园风 打造小康新教育

从一个偏远落后的村小到如今的省市知名的优秀乡村小学,原六合区明德小学校长郑雪锋分享了明德小学的故事。刚到学校任教的时候,郑雪锋发现除了上课写作业,孩子们没有别的课余活动,学校的教学设施也很普通。

2015年,明德小学抓住南京市特色文化项目申报的机会,打造独具特色的田园课堂。“和城区学校相比,农村学校的硬件设施和教师队伍都比较落后,但是我们在农村资源、田园资源方面具有优势。”郑雪锋说,学校开设种植课程、茶艺课程,教孩子辨农具、识农务,大大增加他们的学习兴趣,学习质量也跟着上去了。后来,明德小学把田园儒风申报为江苏省中小学课程基地,现在不仅在六合区名列前茅,还吸引了外地学校来这里学习听课,交流办学经验。明德的孩子正享受着教育小康、教育现代化的福利。明德小学也在弘扬田园文化,助力全面小康。

听小康故事,谈小康经验。活动还邀请到南京市农业农村局督查考核处处长孙继承和南京社科院社会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张新生对四位代表的故事进行点评。“六合的全面小康之路,是用科技和文化铺就的。”他们表示,四位市民代表把科技和文化带到乡村,用科学技术变传统小农经济为现代农业经济,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用农民画等文化丰富百姓精神文化生活,相信六合的全面小康路会越走越宽广。

接下来,活动还将走进南京市其他区,探索更多的小康经验,挖掘更多的小康故事,展现南京在迈向全面小康之路上的卓越风采。

南报融媒体记者 宋广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