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拔4000米上的笑颜——援藏路上的南京答卷

南京政务舆情研究院
2020-10-22 07:30
+关注

2020年10月22日南京日报A7版2020年10月22日南京日报A7版

9月,是收获的季节。平均海拔4200米的墨竹县,抬头可见蓝天白云,远眺均是群山环绕,拉萨河在山群中流淌,途经的河谷开阔地带,金灿灿的麦浪连绵起伏,一幅丰收的景象。

每到这个季节,70岁的藏族老人佳次仁旺姆就喜欢往庄稼地里跑,看着眼前的冬小麦,想着家里的“屯粮”,嘴角不由自主地上扬。在墨竹工卡县,这样的笑脸还有很多:农牧民赤列桑布摆脱贫困的笑脸;达瓦次仁老人享受便利医疗后的笑脸;康卓拉姆考进高原“南京班”的笑脸……这一张张普通人的笑脸,就像格桑花一样,次第绽放。

东布岗村村民笑脸东布岗村村民笑脸

南京对口支援西藏墨竹工卡县25年,是墨竹工卡县历史上经济发展最快的25年,是民生改善最显著的25年,也是农牧民生活水平提高最快的25年。2018年10月,经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墨竹工卡县正式摘除了“贫困帽”。全面脱贫奔小康,成了写在群众脸上的笑容、暖在心头的慰藉。

9月14—18日,记者一行与第九批南京对口支援墨竹工作组的干部们,一起进村入户访园区,充分感受墨竹工卡县如今的变化与生机,见证宁墨携手奔小康的新思路、新举措、新局面。

脱贫户笑了:一户一政策,脱贫有温度

在唐加乡东布岗村,一些村民正在收麦子,街上铺满金黄的麦秆,打麦机将麦粒高高扬起,妇女们身穿长袍,头戴围巾,弯腰、起身,将打出的麦粒收进长袋,好一幅丰收劳作图。

看到自家即将收割的金色麦田,今年70岁的藏族老人次仁旺姆布满皱纹的脸上乐开了花。次仁旺姆的儿女们都在县城的企业上班,家里还有个小卖部,家人们挣了钱,都会交给她,加上种粮收入,不只是脱贫,日子过得好得很。不过,至今老人家里还保留着一个习惯“屯粮”, 在她150多平米的家里,储物间堆了满满的粮袋,里面有麦子、青稞、油菜籽、土豆等,不下1吨。

东布岗村冬小麦麦田东布岗村冬小麦麦田东布岗村村民藏族老人佳次仁旺姆眺望麦田 东布岗村村民藏族老人佳次仁旺姆眺望麦田

唐加乡东布岗村村委会负责人普多介绍,这里村里户户都脱贫了,但这边的农牧民都保留了存贮的习俗,粮食如此,牲畜如此,自给自足为主。

“家里有粮,心中不慌。我年轻时,挨过饿,有亲人和邻居饿死的,现在日子是好了,不会挨饿了,但存粮食这习惯改不了了,再说还可以防寒冻恶劣天气时没法出门买菜。” 老人笑着说,除了生活好,在村里看病也不愁,家庭医生还经常上门看看她。说起如今生活的变化,次仁旺姆有些激动:“我从心里感激党,感激政府,让我过上这样的好日子!”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央金自从开了个甜茶馆,现在走路都带着笑。”唐家乡东布岗村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今年39岁的央金一家三口,原来家庭全部收入都来自专职护林员的丈夫,一年只有1万多元。但自从2019年央金作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参加了政府组织的免费技能培训,学习一手不错的炒菜技能,拿到了厨师证,家里的日子就越过越好了。“培训回来,我就萌发想法,开个甜茶馆。”央金说,当时恰逢老的村委会搬迁,自己和丈夫一合计,就租了几间房,卖卖自己做的甜茶、酥油茶和藏式面条,现在每个月也有千余元的收入,加上家里的农耕收入、生态岗位兼职补贴等,全家年收入3万多元。摘掉了“贫困帽”,实现了“脱贫梦”。央金很开心:“是党的好政策,让我彻底脱贫,过上了好日子。”

央金的甜茶馆央金的甜茶馆

这样的笑脸,已经遍布了墨竹的每个乡每个村,不分海拔高低,到哪儿,老乡们见到南京援藏干部都拉着谢着不松手。“宁墨一家亲,藏汉心连心,在这里随处可以感受,当地老乡的笑脸更是我们援藏干部的工作动力。助力当地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是我们援藏的初心和使命!”南京市第九批对口支援墨竹工卡县工作组组长,墨竹工卡县委常务副书记、常务副县长施勇君说。

农牧民笑了:乡村美了,口袋富了

9月15日一早,记者一行从拉萨出发,一路向东,前往墨竹工卡县著名的“美丽乡村”工卡镇塔巴村帕热组。沿途,藏区草原一望无垠,两侧目之所及都是绿色,成群的牛羊点缀其间,景色壮美。

塔巴村全景塔巴村全景

塔巴村平均海拔不到4000米,是一个从高海拔山区整体搬迁下来的村,有着统一的规划和设计。走进村庄,映入眼帘的是阡陌纵横的乡村硬质化道路,路两旁是太阳能路灯,一个个红白相间的藏式院落掩映树丛中,十分精致。

“从前,村里道路狭窄、路面不平,房前屋后还随处可见堆放的垃圾。现在政府把水泥路修到了我们家门口,引导各家各户把垃圾分类装进了垃圾箱,生活污水也排进了新修好的下水道,这是之前我们想都不敢想的日子啊。”年过六旬的村民赤列桑布乐呵呵地说起了村子的大变化,自从搬迁到了新村落,到处都是树,家家都种了花和草。  

村容村貌的改变村容村貌的改变塔巴村全新的民居塔巴村全新的民居

苦日子变甘甜,得益于南京援藏工作规划中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程。南京市第九批对口支援墨竹工作组副组长,墨竹工卡县常委、副县长陈亮介绍,南京援藏始终坚持民生导向,将项目、资金和各方资源向民生倾斜,25年来,南京累计投入援藏资金和物资近7亿元,援建项目470个,补齐了乡村的基础设施和短板。

墨竹工卡县住建局局长旦增罗布介绍,实施村容村貌整治和改造工程就投入2600万元,完善给排水、道路、绿化、路灯等配套设施;还投入1200万元建成县城塔巴自来水供水工程,帮助4个村民小组425户1490名群众喝上了“放心水”,农牧民生活条件显著改善。现在全县把人居环境整治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从活动场所建设、柏油道路铺设、院落围墙美化、植树种草绿化、生活污水处理、建筑生活垃圾清运、牲畜粪便集中堆放等多个环节入手,打造“洁、绿、畅、美”的美丽乡村,全面提升村民幸福指数。

家家户户通上的自来水家家户户通上的自来水

作为西藏自治区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村,帕热组基础设施相当完善,全部实现了通电、通水、通路。开窗见绿、推门进园、俯身亲水,成了帕热组人幸福生活的“标配”。村子变美了,帕热组以此为名片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以前,帕热组居民的收入来源主要靠务农和外出打工,当地发展经济特别困难。现在,我们这里多户村民跟旅游公司签订了协议,游客可到居民家中体验藏家风情。” 塔巴村党委书记帕加介绍,除了和旅游公司签订入户体验的协议外,部分村民还将自家的空地出租给旅游公司销售旅游纪念品,又多了一份收入。外出务工、跑运输、发展乡村旅游……在自家挂满果实的梨树旁,帕加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这几年,通过多渠道就业,帕热组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了16000元/年,农牧民生活一天比一天好。按照计划,该县将塔巴村帕热组作为试点,逐步推动全县人居环境整治示范工程。

就业者笑了:产业兴了,希望大了

政策扶贫之外,发展产业才能从源头上解决贫困问题。

近年来,南京援藏前方工作组把矿产业、旅游业作为全县经济支柱产业进行打造,通过引进中国黄金等有实力的央企或民营企业整合开发矿产资源,投入近亿元的资金打造甲玛景区、塔巴乡村旅游等景区,自我造血能力不断增强。

产业援藏“补短板”更是风声水起。第九批对口支援墨竹工作组进藏一年来,全县先后在南京、拉萨等地开展招商活动11次,签订20个意向合作项目,协议投资总额超过12亿元。目前,开沃新能源汽车、弥盛塔巴陶瓷等6家内地企业已在墨竹注册落地。以创建“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为契机,规划打造包含双创产业基地、园区综合服务中心、农牧业加工区等功能区的“格桑花开产业园区(筹)”,填补了全县产业园区空白。

格桑花开大学生就业创业南京特训营格桑花开大学生就业创业南京特训营

扶贫更要扶智,在智志双扶“活血”上,南京墨竹两地一直在努力。所谓“智志双扶”,包括干部群众、大学生、人才、农牧民群众,都要能够激发他们自身的发展动力,“格桑花开大学生就业创业南京特训营”就是个有益尝试。去年11月,南京就业援藏创新性推出“格桑花开大学生就业创业南京特训营”,提出“1+3+N”模式(南京封闭式训练1个月,在南京见习、实习3个月,拿到N个管理工具,掌握N个技能,开创南京就业、南京创业、西藏就业、西藏创业等N个可能性),组织首批32名墨竹工卡籍大学生参加特训营,并全部实现就业创业。

回忆起去年的这段特训营时光,24岁的藏族姑娘白宗笑容灿烂,“我学到了从小学到大学里学不到的很多东西,这些不是什么高科技也不是什么哲学理论,而是在我们生活中时刻用到的点点滴滴。”

特训营学员就业采访特训营学员就业采访

“我们还在‘格桑花开’创业就业特训营的基础上,创新拓展‘格桑花开就业创业成长营’,推出‘格桑花开人才+’关怀计划,对每位特训营结业学员进行跟踪管理,制定成长数据库和职业生涯规划,实现将短期特训向建立长效机制的转变,为助推西藏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保障和人才支撑。”施勇君告诉记者。

南报融媒体记者 谢臻 马道军 姜晶晶 耿海华

打开紫金山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