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远的文化、壮美的雪山、热情的歌舞、鲜美的牦牛肉干……一年前,在南京老门东开启的首届“格桑花开•南京墨竹周”,不少市民还记忆犹新。今年,第二届“南京墨竹周”已进入开幕倒计时。
这个由第九批南京对口支援墨竹工卡县工作组策划创立,展示墨竹风采、展陈墨竹文化、展销墨竹特产,承载宁墨两地人才、文化、产业交往交流交融的活动品牌,将首次带着当地的干部职工、农牧民群众、大学生、艺术团、企业家等近200人来到南京。他们代表6万墨竹人民,用特殊的方式,向南京的“亲人”汇报,欢迎南京的“亲人”去墨竹做客。25载的宁墨深情由此被娓娓道来。
墨竹工卡县城景色。 墨竹工卡县供图25年来,南京累计投入资金和物资约7亿元,实施近500个重点项目,推动墨竹工卡县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发展奇迹:从西藏自治区有名的贫困县,蜕变为税收大县、产业强县,2018年完成脱贫摘帽。2019年,第九批南京对口支援墨竹工卡县工作组进藏,开启了决胜全面小康的新征程。
高原岁月长,援藏情更深。25年来,一批批南京援藏干部、人才带着“一张蓝图绘到底”的使命,接力前行,用真心换真情,谱写出了一段段民族团结的佳话、一个个朴实动人的故事。
援藏医生有大爱,民生援助聚人心
“平凡的工作,却总有深深的感动!这个藏族姆啦(阿姨)子宫切除术后切口脂肪液化,四天前最后一次换药,切口已经完全愈合。今天又到科里来,白曲告诉我她已经连续来了四天了,一定要找到我才行。善良的姆啦,我会永远记住这份感动,扎西德勒!”这是南京援藏医生赵文《援藏日记》中的一段话。
赵文来自南京市六合区人民医院,今年3月20日入藏,现就职于墨竹工卡县人民医院妇产科。虽然援藏才半年多,但这样的感动,对她来说每天都在发生。这份温暖,是她援藏的动力。
墨竹工卡县人民医院外景。 南报融媒体记者 曹骄阳摄7月2日,达孜县产妇在手术台上突遇血肿,面临生命危险。接到“支援”信息,赵文顾不上刚从手术室下来的疲惫,马不停蹄赶了五十多里山路,再次投入到高海拔且持续多小时的高强度手术中。听说是南京援藏医生赶来做的手术,术后,央玛动情地说:“谢谢你,援藏医生!”持续2个多小时紧张的手术,赵文早已汗如雨下、精疲力竭,但她听到了手术室门外,藏族医生普仓清唱的藏语道谢歌时,还是忍不住和产妇家属、当地医生热情相拥、泪流满面。
赵文医生与病人亲切交流。 南报融媒体记者 曹骄阳摄南京援藏医生的用心和高超医术赢得了墨竹百姓们的尊重和信任,当地的百姓也用自己质朴的方式温暖着南京医生们。
一位藏族老奶奶出院回家练了四天的普通话,就为回到医院当面向赵文医生说一声“谢谢”;刚刚出院又赶回来的“病号”,只为了给经常加班不能按时吃饭的赵医生送一箱当地的牦牛酸奶;听闻是南京援藏医生亲自手术,曾有一位和医院“僵持”很久不愿手术的病患家属立即签字同意手术……
今年3月底,登上平均海拔4000米的墨竹,因高寒缺氧,初来乍到的赵文身体严重不适,在床上躺了整整一周,至今仍不时有“高反”症状。但谈起与藏族病患朝夕相处的暖心点滴时,赵文早已将各种不适抛之脑后。她在《援藏日记》中写道:“来藏工作已经有一百来天,几乎每一天都被这片神奇热土上朴实善良的人们感动着,此时喝着平措医生递给我的热热的甜茶,内心温暖而满足……如果援藏期满了,这里需要我,我想我会留下来,为了这里可爱的人们。”
赵文,南京援藏医生的一个缩影。来到墨竹工卡后,同是援藏医疗队的王建国等一批来自南京的医生,做了一件贴心事,他们用10天时间走遍了7个乡镇中心小学,走访摸底并对学校的教职工做了心肺复苏培训。“高原长期缺氧,如果有更多人能掌握一点心肺复苏技能,就能在关键时刻救助生命。”王建国说。援藏期间,他还悄悄捐助了4个藏族孩子。“我把烟都戒了,工资省着点花,就能帮上这些孩子们,值!”被高原阳光晒得黝黑的王建国医生憨笑着说。
墨竹工卡县人民医院。 南报融媒体记者 曹骄阳摄南京援藏医生们为病人进行会诊。墨竹工卡县供图南京援藏医生在当地有很好的口碑和形象,医院门诊和下乡义诊,每次都熙熙攘攘、人头攒动。这些年,一批又一批的援藏医生在努力守护当地百姓健康的同时,还带来了新的管理经验和技术。
“南京援藏医生来了后,我们软硬件水平都大幅提升。”说起援藏医生,墨竹工卡县人民医院院长黄丹充满了感情,“2007年开始,南京援藏医生来了,从两三位,再到组团来,通过14批接力援藏,我们医院技术力量得到了很大提升,以前医院只能做一些简单手术,现在每年可以开展150台左右腹腔镜手术。信息化建设也在援藏医生的帮助下从无到有,如今二期已经完成,达到了二级甲等医院水平。”
据悉,25年来,南京共选派14批47名援藏医生到墨竹工卡进行医疗援助。在南京对口支援下,墨竹工卡县人民医院的信息化建设水平显著提升,新建的系统涵盖了临床路径、合理用药、病案管理、病人回访等多方面。尤其是医院采用的“诊间支付”,大大减少了病患排队付费的次数和时间,极大地提高了诊疗效率。
援藏人才曹骏主要负责墨竹工卡县人民医院的信息化建设。南报融媒体记者 曹骄阳摄南京市第九批对口支援墨竹工卡县工作组组长,墨竹工卡县委常务副书记、常务副县长施勇君告诉记者,“不断优化民生配套,改善民生条件,满足农牧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农牧民有更强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是我们援藏的初心和使命!”
爱心汇聚到高原,公益接力心连心
墨竹工卡县有一个“格桑花爱心基金”,主要为墨竹工卡县贫困家庭病患青少年设立。基金由南京援藏干部发起,宁墨两地爱心人士支持,已成为“南京墨竹一家亲”的感情纽带。
“格桑花爱心基金”和一位名叫色珍的藏族女孩息息相关。色珍原是墨竹工卡县中瑞友好小学的一名普通学生,2011年被诊断为白血病,因家庭贫困无力承担救治费用。时任南京市第六批对口支援墨竹工卡县工作组组长、墨竹工卡县委书记林涛闻讯后,第一时间到色珍家探望,并积极与南京联系,一场跨越南京墨竹的生命大营救争分夺秒地展开。短短几天时间,南京历届的援藏干部、爱心单位、市民、中小学生纷纷为色珍进行捐赠,救助款达170万元,用实际行动讲述了“南京墨竹一家亲,藏汉人民心连心”的动人故事。不幸的是,经过两年多的治疗,色珍还是离开了这个爱心世界。色珍走后,南京第六批援藏干部和色珍家人商量决定,用剩下的救助款成立墨竹工卡县“格桑花爱心基金”,救助像色珍一样身患重病的墨竹青少年。
就这样,南京爱心接力向高原汇聚,“格桑花”爱心公益事业在墨竹工卡遍地开花结果,公益援藏让宁墨人民心连心。
格桑花开。 南报融媒体记者 曹骄阳摄今年6月,在第九批南京对口支援墨竹工卡县工作组推动下,“格桑花开奖教基金”正式成立,基金得到了南京数家爱心单位和企业的帮助,3个月时间筹集了42万元,主要用于奖励墨竹工卡地区南京援建学校的优秀教师和学生,帮扶校内家庭困难生,从而鼓励更多优秀教师全身心投入本职岗位,激励优秀学生再创佳绩,勉励贫困家庭学生战胜困难、完成学业。其中就包括了由南京报业传媒集团“为爱西行•决胜小康”全媒体行动暨墨竹工卡爱心助学公益行活动募集的爱心款项。
“格桑花开奖教基金”揭牌仪式。南报融媒体记者 曹骄阳摄“格桑花开奖教基金”揭牌现场的孩子们。 南报融媒体记者 曹骄阳摄“格桑花开奖教基金”走进校园,孩子们绽放出灿烂的笑容。南报融媒体记者 曹骄阳摄在墨竹,这样的爱心公益事业不断接力,述说着“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深情厚谊。去年,“手拉手•爱心益起来”南京对口支援墨竹工卡县系列公益活动在南京举行,16位来自墨竹工卡县的小学生第一次走出雪域高原,来到南京点亮了自己扎制的花灯,也点亮了藏汉人民之间的友谊。今年,在墨竹工卡县日多乡有一所幼儿园,他们希望通过社会募集一批蜡笔材料和幼儿玩偶,南京党员志愿者马连平立即组织实施,完成孩子的“心愿清单”。
援藏献爱心,帮扶一直在路上。如今,越来越多的南京爱心企业、爱心人士自发加入到“援藏献爱心”的队伍中来,为墨竹工卡县的乡村学校、困难学生和农牧民家庭开展义务捐款捐物活动。“藏汉心连心,宁墨一家亲”在当地百姓中口口相传,甚至有农牧民把这样的标语刷在了自家门前的墙上,在高原阳光的照射下,闪耀着民族团结的光芒。
“下一步,我们要让南京的爱心在墨竹更有效地嫁接、更有针对性地落地,让每一个爱心单位、每一位爱心人士的捐赠都用在刀刃上。” 南京市第九批对口支援墨竹工卡县工作组副组长,墨竹工卡县委常委、副县长陈亮说。
“输血”到“造血”,产业发展富民心
25年的接力援助,从“输血”到“造血”,南京援藏将“宁墨一家亲”的深厚民族感情转化为“携手共发展”的美好现实。“在决胜全面小康的路上,我们绝不能让墨竹掉队。”施勇君向记者介绍了第九批南京对口支援墨竹工卡县工作组的三年规划。“从融入、融资、融智到融通、融合,才能真正实现宁墨携手奔小康的新局面。”
施勇君介绍,围绕墨竹工卡现有的资源条件招商,围绕市场需求和民生就业需求开拓产业,目前这一思路已经“开花结果”。
通过第九批南京对口支援墨竹工卡县工作组的牵针引线,来自江苏的企业家王竹平来到了“天边之乡”,成立了墨竹工卡县绿水青山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在这里,王竹平最看好高原苗圃和水果种植的前景。今年4月,该公司投入了2000多万元,在墨竹的扎雪乡塔杰村开建了农业园,让高原也能盛产车厘子和猕猴桃。“种植1亩车厘子相当于20亩青稞产值,还解决了周边三个乡100多名农牧民就业。”翻着手边厚厚的工资单,王竹平很欣慰。
在同样的“撮合”下,墨竹古老的非遗老陶艺——塔巴陶器焕发出新生,宁墨产业融出了又一个发展奇迹。2006年,墨竹工卡传统民族特色手工艺——塔巴陶器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一批西藏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这项技艺因为制作分散、生产规模较小、工艺复杂、人力成本较高,很难以批量生产在市场立足,面临着激烈竞争下的退市风险。2020年5月,由第九批南京对口支援墨竹工卡县工作组“做媒”,来自南京高淳的弥盛陶瓷顺利与塔巴陶器“牵手”成功,成立西藏弥盛塔巴陶瓷传承有限公司,今年9月正式投产。
古老的塔巴陶器制作技艺。墨竹工卡县供图弥盛塔巴陶瓷公司的工匠正在制作陶器。墨竹工卡县供图西藏弥盛塔巴陶瓷传承有限公司董事长付小龙介绍,新公司有了南京先进制陶技术的加持,从坯体配方、成型工艺、釉料配方到烧成工艺等开展了全方位研究开发,未来将在保留藏文化元素的基础上,结合市场需求,在现代装饰技巧上下功夫。与此同时,公司还招聘了第一批6名藏族大学生。宁墨融合在促进实现非遗传承的同时,正进一步带动就业,助力当地居民致富。
西藏弥盛塔巴陶瓷传承有限公司目前入驻了墨竹工卡县“格桑花开产业园区”一期创业产业园区。施勇君介绍,作为第九批南京援藏实施的项目,一期创业产业园总投资1696万元,已签订20个意向合作项目,协议投资总额超过12亿元,未来园区建成后,将有效推动全县民族手工业、农牧加工业、生产性服务业等产业加快发展,带动、促进大学生就业和农牧民脱贫致富,成为墨竹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25年来,南京与墨竹工卡交往交流交融,在“融”字上下足功夫,抒写了宁墨情深援藏新图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的这句话,道出了一代代援藏人的共同心声。
南报融媒体记者 姜晶晶 马道军 耿海华 谢臻
南报融媒体编辑 苍淑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