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金山新闻
关注

精准帮扶残疾大学生,南特师线上教学“一生一案”

紫金山新闻
2020-04-09 19:03

一个学生一个教学方案、一个学生配一个教学老师一个学习伙伴……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不仅有7000名健全学生,还有来自8个二级学院、15个专业的听力障碍、视力障碍、精神障碍、肢体障碍和多重障碍的420名残疾大学生,线上教学1个月来,学院提升残疾学生在线学习的体验和感受,努力做到“一个都不能少”,全面提高特殊高等人才的培养质量。

在线教学首日学生地域分布情况

公共管理1801班听力障碍学生程亚楠打开电脑进入线上课堂,她的电脑屏幕分成了两个窗口,一个窗口是老师,一个窗口是老师上课语音的在线翻译悬浮字幕。“所听即所见,让声音被看见”,这样的无障碍课堂一下子就解决了她的“听课”难题。

两天前,程亚楠在学校《融合教育学生在线学习需求调查问卷》上提交了“翻译需求”。她的任课老师根据这一需求安装了专门软件,实时悬浮字幕。

在线教学作为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残疾学生是否能够面对和适应?如何开展这类学生的在线教学?怎样才能做到课程质量的优质等效?在决定全面开展线上教学之际,学校第一时间就在考虑如何解决残疾大学生的有效学习方式。

“对融合教育学生进行一次摸底调查,为每位融合教育学生制作一份线上学习支持方案,配备一个学习伙伴,录制每一节课程便于回看和复习,是我们为420名残疾大学生制定的线上教学“四个一”的精准帮扶方案。”副校长华兴夏教授说。

在摸底排查的基础上,学校将融合教育学生的相关信息整理制作成二维码,做到“一人一档”“一人一案”,发送给学院和任课教师,做好信息的精准对接。同时,融合教育中心的杨枫主任领衔研制了融合教育在线教学运行与教学质量监测数据平台,收集和梳理了融合教育在线教学的需求和问题,及时反馈给有关学院及部门并给出相关建议。

教育科学学院1601班的杨玉青和张荞溪会不约而同地收到院长刘新学教授发送的《行为改变技术》课程的“预习大礼包”,虽是同一门课程,但是这两份“礼包”却并不相同。

杨玉青是低视力学生,她收到的是“没有色彩的PPT”——一律是白底黑字,字号加大加粗、行距放大。杨玉青说,我再也不用拿着放大镜一点点看了,学习效率提高了很多。而张荞溪收到的却是“没有图片的PPT”,作为视力障碍的一级的学生(全盲),她主要是通过翻译软件来听PPT上的文字内容,图片内容因为不可读,刘新学教授就采用文字的方式把图片内容描述出来,以便于学生理解。

课后的辅导答疑是保证线上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网络课程的虚拟性,导致师生无法面对面开展交流,教师也无法直接了解到学生知识掌握的情况以及困难之处。学校还为每个残疾学生配备了“云教师”和“云伙伴”。

来自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的包涵是自闭症、智力残疾四级,每周三晚上7点,他都会在线上和陈向东老师交流专业课程《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设计》,他会提前将自己上课没有听懂或者做作业过程中不会做的题目都整理好,向陈老师请教。7点40分,包涵的“云伙伴”则接过了陈老师的接力棒,开始了线上小组的学习和讨论。

“虽然线上教学我们不能真正坐在一间教室里,但是隔着屏幕,我能感受到老师实实在在的支持。” 张荞溪在学习日志上写下这样的感受。

本报通讯员 杨黎珍 范莉莉 南报融媒体记者 谈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