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4日中午,南京市气象台。
首席预报员裴海瑛紧盯着显示屏上的雷达回波图,双眉紧锁。屏幕上,一大片强降雪云系正在从皖南向东北方向移动。这意味着,今年的第二场暴雪正在向南京逼来。“雪量2到4毫米,东北风4到5级,气温-2℃到-3℃……”
接下来的数天内,南京市气象台每隔三小时就向公众发布一次短时预报,为暴雪防灾救灾决策、百姓生活、安全出行等及时提供了最新气象信息。这些精准监测预报的背后,都离不开“智慧”的气象。
南京市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刘聪接受紫金山记者专访。紫金山记者 邢飞月 摄
天气预报为啥越来越准了?
以前,不少人会吐槽,明明天气预报说会下雨,我怎么没看到雨,而实际上的确下了雨,可是这场雨还真没下到“我”头上。这是因为,过去人们虽能依据气象监测站点的数据来预测天气,但是站点本身分布稀疏且不均衡,粗网格的观测使以观测为基础的预报难以做到精细,让那些“局地天气”漏网或没下到“我”头上。如今,一张智慧气象的“大网”正均匀铺展开来。
记者从南京市气象局了解到,在观测方面,近些年来,南京不断推动观测技术创新与应用,实现人工定时向连续自动化观测的转变,观测站点从过去的6个增加到146个,间距郊区7kmx7km,主城区5kmx5km,实现由点到面观测,观测实现从地面观测到地基、空基、天基的多手段的融合,多普勒天气雷达、风廓线雷达、微波辐射计等一批先进设备投入应用,大大提高了气象监测能力,使智能实时把握所在位置天气实况成为了可能。
L波段探空雷达。南京市气象局供图
监测更加精准的同时,天气预报间隔也在不断缩短,时效在不断延长。
1月24日至28日,南京遭遇暴雪,期间,南京市气象台每隔三小时就向公众发布一次短时预报,随时根据天气变化发布预警信息。1月27日上午8点33分,“南京气象”发布了一条气象预警信息:“今天全市有明显降雪,雪量可达大雪到暴雪,我台也于今早发布了暴雪黄色预警……”网友“米罗弗伦德”随即点赞说:“气象台神了!昨天还阳光灿烂哦!”
“今年1月的暴雪过程,我们提前一周多发出预报,提前一天报准了小时变化,为暴雪防抗决策当好了参谋。”据南京市气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南京天气预报已实现过去一天3次滚动的2天预报到现在的0-2小时临近预报、2-6小时、6-12小时、12-24小时、24-72小时3天到10天预报的变化,预报准确率就晴雨预报而言提高到90%左右。
南京市气象观测站。南京市气象局供图
气象界也有“阿尔法狗”
未来,人工智能还将让天气预报更加精准。
3月23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召开新闻发布会,记者获悉,该校气象科学技术研究院正在使用人工智能技术预测天气特别是强对流天气的发生发展,目前相关项目正在检测转化。
在大屏幕中,记者看到安徽某地即时的气象雷达图,当图像被输入到构建的卷积神经网格模型中后,系统快速地标识出了雷暴大风可能发生的红色区域。有了人工智能,未来气象预报模式能准确预报1公里小尺度超局地天气。研究院团队带头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教授苗春生介绍,气象行业本身就是典型的大数据,过去预报员的优势在于丰富的经验,但对于关键转折性天气来说,预报员很难即时反应。机器学习的优势在于,它不需针对不同地区、不同季节的极端天气统计总结规律或特征,只要搜集海量的样本“喂养”机器学习算法模型,经过机器学习的模型内部训练即能完成雷暴大风的识别。当然,气象界的“阿尔法狗”难度会比围棋更大。气象受影响的因素更多,不确定性更大。
风廓线雷达。南京市气象局供图
通过大数据运算,人工智能版的天气预报准确率将大大提高。目前的天气预报,其实已经比原先要准确精细了很多。未来,用上大数据的智能天气预报还有望实现“定点”“定时”,几点会下雨,什么区域会下雨,都会更加精确。有了人工智能,未来气象预报模式能准确预报1公里小尺度超局地天气。
南京市气象局局长刘聪表示,接下来,南京市气象局将继续加强与南京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河海大学、中央气象台等院校、业务单位的协作和合作,重点推进南京精细化预报技术创新和进步。目前,南京市气象局正在完善强天气跟踪识别告警系统、城市内涝预报系统,推进大气污染物扩散跟踪与服务系统建设,推进街镇精细化预报技术研究与成果转化,建立基于位置变化的镇(街)精细化预报,引进智能预报技术,开发城市暴雨AI预警系统。
南京市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刘聪接受紫金山记者专访。
智慧气象让城市更“聪明”
智慧气象,正在让南京这座城市变得更“聪明”。
就拿最近一件南京人鼓掌叫好的事情说起,梧桐是南京的遮阳伞、风景线,记录着百年沧桑。然而每到4月,漫天飞舞的飘絮让人们万分苦恼。从去年开始,气象与园林两部门通力合作,针对4-6月份梧桐飘絮开展精细化预报。2018年梧桐飘絮预报产品更加完善,升级为72小时内的逐3小时精细化飘絮趋势预报,预报覆盖范围从全市54条主干道增加至58条,出门打开气象局的APP、官微就能知道沿路梧桐飘絮情况,进而知道要不要有防护措施。
气象工作者坚守岗位不分昼夜进行气象服务。南京市气象局供图
未来,南京气象部门还将继续加强与水务、城管、环保、国土、交通、旅游等多部门合作,研发提供更多更贴近生活的气象服务产品,使气象服务更智慧、更有针对性。
此外,南京市气象局还将持续推进广覆盖、高质量的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基础气象数据系统,建立综合气象信息查询与共享服务平台,继续跟踪新媒体技术发展,通过互联网+气象,做好南京气象微博、微信及手机APP,建设新媒体气象信息服务终端,推进气象信息融入“我的南京”、社区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等公共服务平台,拓展气象信息传播覆盖面,努力解决气象预报预警信息传播“最后一公里”问题。
南京市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刘聪接受紫金山记者专访。
“气象是基础性、科技型社会公益事业,气象事业进步离不开气象科技创新,气象科技创新水平决定了气象事业发展的成效!”刘聪表示,今年南京气象部门将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和要求,主动融入、参与和服务创新名城建设,继续加大气象科技创新力度,瞄准技术发展前沿,瞄准决策要求,瞄准生产需要和市民需求,不断对标找差,发展智慧气象,提升发展质量,提高气象预报精准度和服务水平,增强气象业务发展和服务“强富美高”新南京建设的科技支撑能力,为南京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提供更加有力的气象保障!
紫金山记者 翟羽
视频拍摄、剪辑:紫金山记者 邢飞月